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部新闻
涿鹿县及周边地区农村婚俗调研情况报告
河北体育学院社科部青年教师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

 根据2014年河北省大学生和青年教师“体验省情、服务群众”主题实践活动要求和学院统一安排,8月13日至19日,由学院社科部高景龙主任带队,社会部16名青年骨干教师参加的社会实践小分队,专程到张家口市涿鹿县及周边地区,采用问卷调查、实地察看、入户走访、组织座谈等方法,对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重点村特别是河东镇及张各庄村的婚俗文化进行了调研,获取了农村婚俗文化的第一手资料,系统掌握了当地农村婚俗的历史、现状以及演变过程,深刻挖掘了当前农村社会结构以及婚俗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弘扬传统婚俗文化、助力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同时,我们社会实践小分队利用此次调研机会,积极宣扬社会主义婚俗新风气和科学知识,引导乡民摒弃婚俗中的迷信糟粕,受到了村民的普遍欢迎,起到了较好的社会作用。
 
 
一、涿鹿县农村婚俗主要特点
婚嫁习俗作为社会文化的缩影,无论是择偶方式、择偶标准和择偶圈,还是婚礼举办的仪式以及由此带来的婚姻支付集中反映了特定时代、特定阶段的人们在对待家庭、家族以及亲属关系的道德和标准方面的价值取向,是区域文化与社会发展整体状况的集中体现。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良好的民风民俗,婚嫁是最能反映民风民俗状况的,因此对农村婚嫁习俗以及引发的社会问题的研究极为迫切。我小分队在8月13日至19日对张家口涿鹿及周边县农村的婚俗习惯进行了调研。
在此次实地调研中,我们小分队共发放、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00份,组织座谈30人次,实地走访村民30户,面对面采访村民100余人,通过较大范围的调查和典型样本分析,系统掌握了以张各庄村为代表的北方农村婚俗,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性:
1、择偶方式标准发生变化
由于受环境封闭、信息闭塞以及传统道德的约束,之前农村青年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随着观念转变、社会经济发展,农村青年在择偶方式上发生了根本转变,由被动接受发展为男女自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处于主导地位、起主要作用演变为处于从属地位、起参考作用。另一方面,从择偶标准来看,由于旧社会阶层划分严密,个人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上升渠道很难发生改变,造成农村青年在择偶标准上注重讲求门弟之别、追求门当户对。与之相比,新时代的农村青年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先天家庭条件不足,择偶标准由过去强调地位对等、条件相当发展到现在注重个人素质、强调以感情为主导。择偶方式和标准上带来的深刻变化,是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明显进步的客观反映。
2、收送彩礼仍然普遍存在
彩礼,又称财礼、聘礼、聘财,由西周六礼中的“纳征”演化而来,是中国旧时婚礼程序之一。我国自古以来婚姻的缔结,就有男方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如今收送彩礼这一风俗在涿鹿地区还很普遍,视男方家庭经济情况的不同,一两万到数万不等,这种古老婚俗的流传表现了传统文化的延续,彩礼于古代是对女家出嫁女儿后劳动力的一种补偿,而彩礼之于现代则是归女方自己或是小家庭所有,用于购置结婚用品、婚礼、旅游等支出,或是储存下来,用于小家庭的开销,也是新家庭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已不简单是古代婚俗的回归和复制。
3、婚礼仪式出现中西结合
在我们此次调查中,涿鹿县的婚礼仪式带有明显中西式的融合的特点,婚礼依然沿用传统婚礼的吉祥色红色调,古人认为红色可以驱除一切邪气,婚礼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不允许一丝一毫的邪祟作怪,所以红色成为婚礼的主色调。红喜字、红旗袍、红碗筷、红锦被,从大场面到小细节,整个婚礼都是红色的。我们还发现婚车像西方婚礼一样有时可以使用白色,预示着百年好合、白头到老的意味。在礼服的选择上,往往也是白色婚纱和红色中式旗袍共用。同时,在婚礼仪式上,也仿照西方样式,出现了专业的司仪人员,但内容却多属传统婚礼仪式范畴,例如拜天地拜父母、挑头盖等都是传统婚礼的固有仪式。
同时在此次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一些涿鹿地区农村传统婚礼习俗文化的遗存。
压轿郎:女方送亲的时候,通常由女方的小弟弟(或者小侄子)抱着嫁妆,俗称“压轿郎”。
下马面:新娘到了婆家,下车时脚不沾地,先吃一碗细面条,俗称“下马面”,待吃完面后,由新郎背上去。
开面:在水盆里放上硬币,由小姑(注:新郎的妹妹)服侍,待新娘洗完脸,由小姑帮助修眉毛,俗称“开面”。
中式婚礼讲究“天地人和谐”的哲学,以及人们祈福迎祥的心理,在中国传统意义上,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往往涉及到两个家族。中式婚礼体现的是喜庆、热闹、感动的气氛。热闹的场面能充分照顾到新娘新郎以及双方亲友的情感,体现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婚纱和中式旗袍的使用,花朵装饰的婚车、新娘的捧花,体现着东西文化的合璧与融合,中西结合的婚礼仪式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和开放的心态。
4、重男轻女倾
 向有所淡化
“重男轻女”体现了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此次调查中发现很多村民尤其是中年人对下一代的性别期待值明显降低、反应非常平和。生男生女无所谓,这反映了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现代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养老的问题没有过去那么急迫,“养儿防老”的观念逐渐弱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这一观念将会实现出生人口性别比的自然平衡,促进男女平等和社会进步,为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5、婚宴流水席是一大特色
调查发现,涿鹿县婚俗流行流水席,这样既能在农村庭院这个小空间内实现村民的大聚合,又能节省婚宴菜品的制作时间,更为重要的是在流水席的热闹之中体现了村民间的热烈情感和对新人的美好祝福。
二、涿鹿县农村婚俗文化分析
涿鹿县农村婚俗作为北方地区婚俗的样本,既客观体现着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婚俗传统、婚俗仪式、婚俗文化的流传不衰,又生动反映着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农村青年在择偶标准、举办婚礼、婚姻观念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分析涿鹿县农村婚俗文化的历史变迁与现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婚俗集中反映着一个地区的社会文化。考察涿鹿县农村青年的择偶方式、择偶标准和择偶圈,以及婚礼举办的仪式和由此带来的婚姻支付,可以管窥涿鹿地区农村特定人群,在特定时代、特定空间对家庭、婚姻、族系的取舍标准、表达方式和价值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讲,婚俗传统集中体现了区域文化特色和社会发展现状。
2、农村传统婚俗文化内核得到坚守。涿鹿地区婚俗文化历经千年演变,传统婚俗中的许多仪式被简省甚至删减,但我们看到传统婚俗中最核心的部分得到了较好地坚守,比如:开脸、下马面等,这些饱含吉祥与祝福、祈祷婚姻美满和多子多孙的婚俗礼仪在农村仍被视为婚礼必不可少的程序和仪式,成为农村婚俗中最稳定、最具传承性的特色文化。
3、农村婚嫁习俗紧跟时代步伐变迁。随着时间流转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面貌得到很大改变,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农村传统思想观念、农民固有价值理念受到外来因素冲击影响,人们的择偶方式、嫁娶仪式、婚姻观念都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婚俗文化的这一继承变化历程与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与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价值观念的多元高度契合,符合人类社会文明的一般进程。
4、农村传统婚俗需要加以甄别地扬弃。农村婚俗中既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大量宣扬封建迷信的糟粕,优秀的比如忠贞不渝、敬老爱幼等,糟粕的比如八字不合、命理相克等,这些共同构成了农村传统婚俗。弘扬优秀婚俗传统,抛弃迷信糟粕,对于维系农村社会稳定、传承地域民族文化、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助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建议
新农村建设重在改善农村生活质量、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在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同样不容忽视,必须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硬”。在调研过程中,通过剖析涿鹿县及周边地区农村婚俗的表现形式、文化内涵、历史传承、发展趋向等,从中我们看到了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的强大生命力,对以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思考,感到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紧紧抓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突出抓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着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氛围。
1、继承婚俗优秀文化,加强农村道德建设。北方婚俗中蕴含着例如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孝悌仁义、忠贞友爱等诸多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对于夫妻家庭稳定、民间宗族秩序起着重要的维系作用。虽然旧时婚俗中的许多繁文缛节被时代发展所淘汰,但婚俗中优秀文化成分仍是我们今天农村道德建设不可或缺的东西。在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法制观念相对淡薄的农村地区,代代遵守、口口相传、耳闻目染的民间习俗,比起教育与法制所发挥的引导约束作用更为直接、更为有效。从农村实际来看,民间婚俗中许多正能量因素,仍发挥着调节农村家庭关系、调和邻里关系、调剂夫妻关系的重要职能,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好这些优秀婚俗文化成分。
2、挖掘传统婚俗的文化精粹,赋予其新的文化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需要我们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就需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对婚俗中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并积极对其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使婚俗文化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超越区域、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3、加强文化教育,着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自觉地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婚俗文化反映着农村的社会文明程度,要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八大精神教育引导农民,在农村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八荣八耻”教育活动,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道德观,消除封闭、保守、迷信的意识,树立敢闯敢拼、勤奋自强、富而思进的观念。
4、搞好教育引导,培育农村婚俗新风尚。就当下涿鹿地区的农村婚俗而言,还有许多与时代进步、文明程度不符甚至背离的成分,比如婚礼中注重命理相合、讲究黄道吉日、看重男方经济实力、婚宴铺张浪费等,这些因素与时代发展格格不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对此,我们一方面在继承传统婚俗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农民的教育引导,加大新思想、新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帮助其转变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剔除传统婚俗中迷信糟粕成分,移风易俗、与时俱进,形成既体现传统特色,又符合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农村婚俗新风尚。
 
版权所有:河北体育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 技术支持:河北体育学院现代技术教育中心